沙田區童軍發展史

       沙田區於60年代已有童軍活動,並曾於區內成立多團童軍,但基於種種客觀因素,到70年代,碩果僅存的就只有聖母無玷聖心學校所主辦的童軍團(即現今沙田西第一旅)。

       到70年代,政府計劃發展沙田為三個新市鎮之一,預計沙田區青少年人口將大量增加,為提供有益的活動和訓練予這群未來的主人翁,沙田鄉事委員會藍炳生副主席遂召集區內熱心童軍的人士,於1974年7月組成沙田童軍會籌備委員會,為沙田區25年的童軍運動奠下基石。

       籌備委員會成立後,隨即召開多次會議,以確定拓展程序及步驟。首先於1974年10月組成新界第八旅見習領袖旅,招募男女領袖達60餘人,由後來的首任區總監蔡家倫先生負責訓練,訓練工作於翌年5月完成,而各領袖亦到各校協助童軍團的組織及訓練工作。

       經過一年多籌劃,沙田區於1975年5月正式成立,由現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太平紳士出任會長,而主席及區總監則分別由藍炳生先生及蔡家倫先生出任。而同一時間,於第八旅見習領袖旅副主席王挺校長的大力協助下,於區內亦組織多個旅團,包括沙田公立學校、文正公立學校、大圍公立學校、排頭公立學校、沙田信義學校。連同原有童軍團的聖心學校,區會成立之初,共有6個旅團,合共超過200名成員。

       1977年,蔡家倫總監功成身退,由當時副區總監林殿麟先生接任區總監一職。林總監接任後,秉承前任區總監的發展方針,奠定了日後的發展基礎。 1979年,沙田區已擴展至19個旅團,接受童軍訓練的亦逾千人。為配合區務發展,須籌建一永久會址,作聯絡,辦公及集會之用。新區會於1979年6月17日於瀝源村貴和樓揭幕啟用。

       沙田童軍運動,一直得到社會各界支持,加上各領袖的努力,多年來一直有理想的增長。總會及地域同人高譫遠矚,早於1985年末,已委任劉海先生(當時沙田區助理區總監-幼童軍)為新界地域總部總監(拓展),專責沙田區日後擴展為兩區的工作。(當時地域部署先擴展屯門區和荃灣區,然後為沙田區)。於1996年沙田區旅團數目達到100個,為加強對旅團的支援,復得陳偉會長及各區務委員的支持,於同年擴展為沙田東區及沙田西區。

       自擴展為兩區後,原有的區總部為兩區共用,地方不敷應用,且為未來發展的需要,故首要任務為物色兩個獨立的會址。

       由劉海總監以與隔鄰交換地方為由,向房屋署申請租用禾輋村厚和樓425-428號為新會址(新會址比舊會址大一倍)經新界地域多番協助,向房屋署提供發展資料,遂於2000年9月獲房屋署批准租用新址,並分為東、西兩個獨立區會。沙田東、西區會於是2000年10月正式啟用新會址,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。

       “新界東地域擴展區會計劃”於2003年4月1日完成。區界重新劃定,成立沙田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區。 選取區名稱時,曾考慮以景點作區內命名(例如:馬鞍山、大老山、石門、道風山、望夫山、萬佛寺、車公廟等),但由於沙田覆蓋範圍大,區內多個地方皆有其著名景點,除馬鞍山較具有代表性外,其他任何一景點皆會標榜某一地方,未能充份代表整個分區範圍。 經考慮區幹部及旅團的意見,決定保留「沙田」之名稱,再配以方向命名,此可確保區名稱之意思中立,亦為地區人士普遍接受。

資料來源: 沙田童軍廿五周年紀念特刊 

Copyright© Shatin East District, New Territories East Region, Scout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. All Rights Reserved.